經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體 / VIDEO
專家智囊 / EXPERT
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怎么開發?
發布時間:
2024-12-20
來源:
作者:
研學旅行作為一門新型課程,不同于以往的分科實踐教學,其學科綜合的范疇非常寬廣,其課程標準的研制與活動教學的實施應以地理、歷史、思想政治、科學(物理、化學、生物)、語文、藝術等學科為主,整合各相關學科的教學和教研力量,突破學校課堂教學及分科教學的局限,探索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多學科融合的創新型校外活動課程模式。
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怎么開發?
一、確定課程性質與定位
研學旅行課程性質
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研學旅行具有以下明顯的特點:
計劃性。研學旅行是納入教育部門和學校教育教學計劃的重要教育教學活動,是參與學生一個也不能少的集體教育活動。
實踐性。研學旅行是學校理論教育與校外實踐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和解決現實問題、體驗和感受真實生活。
整合性。研學旅行是跨學科的綜合教育教學課程,尤其是以跨自然與社會學科兩大學科領域的地理學科為紐帶,整合教育教學內容和方式,鼓勵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和方法,思考、認知、解決綜合性問題。
開放性。研學的情境是開放的,現實問題沒有唯一的答案,有利于發散思維。
趣味性。研學旅行離開學生常住地,旅行經歷、異地景觀和研學實踐容易引發學生探究興趣,提高學生的生活品位、審美情趣和創新意識。
研學旅行課程定位
研學旅行是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方式,是各個學段課程方案中的必修課程。研學旅行屬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學科課程內容的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既是學科課程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的應用,也是對學生各學科核心素養養成的實踐檢驗、各學科領域學習成果的拓展和加深。研學旅行開展異地研學,拓展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視野,提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品位和實效。
研學旅行對于全面培育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綜合學生培育各學科的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意義重大。
二、明確研學課程基本理念
研學旅行課程以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宗旨,幫助中小學生了解鄉情、市情、省情、國情,使中小學生開闊眼界、提升家國情懷;著力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中小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中小學生對黨、對國家、對家鄉、對人民的熱愛之情;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增強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全面落實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研學旅行在課程建設、基地規劃、線路選擇、課程實施、教學設計、課程評價等各個環節,都要以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主線,基于真實的問題情境,促進課堂學習與旅行探究深度融合,獲得對自然、社會的真實體驗,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依靠集體合作,解決現實問題。
以引導探究和合作學習為課程教學方式:研學旅行從教育均衡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出發,強調集體旅宿、集體研學,在改變學生個人接受性學習方式的同時,也注重學生獨立探究和個性發展。倡導研學課程資源共享、研學創意和成果分享,發展團隊合作精神,培育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和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以思維品質的培養作為重要的課程目標:研學旅行課程具有開放性,要求研學活動過程中將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相結合,將辯證思維培養作為重要的研學目標,不追求任務結果和呈現方式的一致,而是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思考解決同一問題的不同路徑和表現方法。研學旅行的學業評價必須兼顧研究的深度和操作的合理化程度。
三、確定課程目標
總目標:研學旅行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親近和探究自然,接觸和融入社會,關注和反省自我,體驗和感受集體生活,使中小學生養成價值認同、實踐內化、身心健康、責任擔當等意識和能力。
學段目標:研學旅行課程針對基礎教育三個學段,主要覆蓋小學四至六年級,初中一、二年級,高中一、二年級共七個年級。研學旅行課程各年齡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發育有很大不同,學生通過研學旅行課程培養的價值認同、實踐內化、身心健康、責任擔當的意識和能力也有因年齡而導致的程度差別。
四、課程內容分類
依據教育部等11個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課程內容劃分為地理類、自然類、歷史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等六個方面;各學段開展研學旅行時可根據需要選擇適宜的課程內容進行。
五、課程評價
評價原則:全面性原則,要從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自我規劃、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合作探究和交流,科學精神、態度和價值觀,創新意識和能力,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全面進行評價。開放性原則,依據研學內容的廣泛性和現實問題情景的開放性,不能設置唯一正確的答案,要兼顧學生達成研學目標的一般情況和在某一方面的特別表現,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進行評價,注重對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評價。激勵性原則,除了甄別功能外,要讓學生通過評價認知自己的強項和潛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進取心,促進學生反思和持續發展。
成果展示形式:
學生的學習結果可以有多種形式,可以是一篇研究論文、一份調查報告、一件模型、一塊展板、一場主題演講、一次口頭報告、一本研究筆記,也可以是一項活動設計的方案。不同學段、不同學校、不同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提供研學成果。
成果表達形式:圖畫、照片、模型、實物、錄音、錄像、光盤、網頁、詩歌、節目、口頭報告、書面報告和論文等。
成果交流方式:班報、刊物、展覽會、演講會、答辯會、研討會、節目表演、展板、墻報等。
研學評價標準:
評價標準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方式。高中階段實行學分管理,評價標準按學分制定。其它學段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制定評價標準。研學過程各個階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定過程性評價標準。研學旅行整體評價的構成比例可參照:目標檢測40%、過程管理30%、成果評價20%、社會評估10%。
目前市場上出現的研學產品大都沒有規范化,系統化、課程化。作為學校或者教育機構主體,更應該將研學旅行系統化、規范化,將它作為一項課題深入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作為一種培養學生的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
慶祝我司簽約貴州黔東南鎮遠古城【美食文化商業街升級改造】專項設計
2025-06-20
慶祝我司簽約徐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總體創意與規劃設計】咨詢服務
2025-05-09
慶祝我司簽約昆明市高品質都市莊園【創意設計與場景營造】全案服務
2025-03-25
2024-12-23
2024-12-23
202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