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體 / VIDEO
專家智囊 / EXPERT
特色小鎮成功經驗分享系列之二——如何打造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特色小鎮
發布時間:
2024-12-22
來源:
作者:
在官方公布了16個國家級精品特色小鎮成功經驗后,“望鄉新鄉村”對這些精品小鎮的成功經驗逐一進行了詳細解讀。在上期分享了產業新城型特色小鎮的成功經驗后,本期推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類特色小鎮的成功經驗”。
案例一:浙江諸暨襪藝小鎮
簡介:
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襪藝小鎮是時尚產業類小鎮。以發展襪藝產業為核心,入駐企業520家左右,吸納就業2.2萬人,完成特色產業投資43億元,年繳納稅收3.3億元,發明專利擁有量40項。
規模:
規劃用地面積4400畝,其中建設用地面積1800畝;已建成區域用地面積3400畝,其中建設用地面積890畝。
開發模式借鑒:
政府引導、企業作為投資開發主體,以點帶面與整體推進相結合、新項目建設與環境整治項目相結合。重點搭建完善的小鎮功能體系,采用PPP形式進行綜合配套建設,通過完善的設施配套、具有文化特色的生活環境與積極地政策環境吸引產業與人才集聚。
運作模式借鑒:
政府引導與企業主體相結合,篩選一批產業代表性強又有空間資源的企業作為小鎮投資建設主體。通過以點帶面與整體推進相結合的形式,搭建襪業智庫、電商園區、兩創企業集聚區等產業平臺,建設襪藝主題廣場、襪藝文化體驗館、濱水休閑文化長廊等旅游景區。通過建設項目與環境整治項目相結合的形式,把小鎮基礎設施建設融入到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精品村建設、五星達標AAA級爭創等政府重點工作中,綜合施策。
組建“1+20”高校合作聯盟,運行世界襪業設計中心,舉辦“大唐杯”襪藝設計大賽,推動大唐襪業公司產品實現時尚化、功能化、國際化。推動智能化、創新技術應用。
設立淘寶大學,運營電商園區,建成大數據中心,推進電子商務發展。
通過股改、創業板、新三板、省股交中心成長板掛牌等形式創新投融資模式,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推動小鎮產業發展。
重點建設“智造硅谷、時尚市集、眾創空間”3大區域,推進“美麗示范街、小鎮客廳、鎮容鎮貌改造、入鎮口改造、生態河道治理、公共服務設施改造”等6大工程,特色VI系統基本實現全覆蓋。
編制“三縱三橫”旅游景區規劃,將大唐襪業城、諸暨城市三環線旅游景觀帶、冠山溪濱水休閑文化長廊等景觀串點成線,構筑休閑購物游、創業創新游等4大旅游線路。
通過“文化+產業”“文化+旅游”“文化+社區”等多種形態,挖掘文化歷史脈絡,塑造小鎮文化特色。從而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特色小鎮。
成功經驗:
緊扣襪藝主題,精準定位。科學規劃,將小鎮建設與市發展規劃、空間規劃、大唐襪業發展規劃有機銜接。
堅持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三化驅動”發展理念。
將政府引導與企業作為投資建設主體相結合,將以點帶面與整體推進相結合。搭建襪業智庫、電商園區、兩創企業集聚區等產業平臺,建設襪藝主題廣場、襪藝文化體驗館、濱水休閑文化長廊等旅游景區,構建起企業、人才和公共服務功能等特色小鎮重要功能體系。
堅持項目建設與環境整治相結合,把小鎮建設融入到環境綜合整治、精品村建設、五星達標AAA級爭創等政府重點工作中,綜合施策。
堅持“創意+”“創新+”“互聯網+”“資本+”發展模式,注重產業結構轉型和動力轉換,突出只能裝備制造、新型原材料研發、創意設計、品牌營銷等環節。
通過“文化+產業”“文化+旅游”“文化+社區”等多種形態,把襪子的時尚元素融入小鎮景觀,打造全球唯一的以襪子為圖騰的特色小鎮。挖掘文化歷史脈絡。打造大唐襪藝文化體驗館,通過文化與創新彰顯小鎮文化特色。
通過建設股權交易運營中心、設立基金公司、綜合配套PPP項目等形式降低小鎮運營成本和企業交易成本。制定政策鼓勵民營經濟,促進產業與人才集聚。
案例二:廣東深圳大浪時尚小鎮
簡介: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大浪時尚小鎮是新型紡織類小鎮。以發展時尚產業為核心,入駐企業420家左右,吸納就業數萬人,完成特色產業投資2億元,年繳納稅收4億元,發明專利擁有量350項。
規模:
規劃用地面積4800畝,其中建設用地面積3500畝;已建成區域用地面積4500畝,其中建設用地面積3300畝。
開發模式借鑒:
規劃為先,依據規劃,由政府引導,由小鎮11家總部企業與各龍頭服裝企業主導,建設集產、學、研、商、行業協會管理于一體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和綠色制造示范基地。通過綜合整治、土地整備、城市更新和文化引領等方式,推動特色鮮明的時尚小鎮建設。根據規劃,打造“一核兩組團”的山水小鎮空間格局。依據業態分布情況,以功能需求為導向,深入挖掘當地文化,建設具有文化特色的古街區改造項目,對原有街區、工業區進行改造升級。重塑具有文化特色,符合產業發展與人們生活需要的宜居宜業宜游的特色小鎮。
運作模式借鑒:
成立小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總體謀劃小鎮開發建設。設置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小鎮的設計和協調。各有關職能部門積極配合,及早謀劃小鎮關鍵節點,推進高起點規劃建設。重大事項由區政府總體把握。
由小鎮的11家總部企業與100多家服裝鞋帽等時尚品牌企業共同打造集產、學、研、商、行業協會管理于一體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和綠色制造示范基地。
通過產品設計、品牌經營與生產銷售一體化,增強產業規模經濟效應。通過增加科研經費,促進新技術應用等手段,提升自主創新水平,實現服裝產業、現代科技和潮流時尚三者有機融合。
依據規劃,結合小鎮自然生態環境與地形地貌,打造“一核兩組團”的山水小鎮空間格局,搭建藍綠交織的生態框架,植入創意旅游元素,發展九龍山郊野創意公園、大浪河等景觀節點,打造龍華綠色第三極。
借助時尚公共服務平臺和濱水中心項目,提升石凹村開發價值,在片區打造創意工坊社區、活力主街、特色口袋公園和“興趣點”。以挖掘下嶺排村原鄉文化為著力點,通過界面整治和功能置換等手段,打造古村漫道。通過增加步行設施、增加植物配置等方式,改造后山花街,為比鄰的大浪市民公園打造一個美麗的南入口。
以市場化方式,實施產業研發辦公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品牌休閑商鋪等商業高端項目,構建以峽谷風貌為主題的室外步行商業街,增設濱水河岸親水平臺、水上舞臺等多樣化空間體驗,打造親水、復合的社區活力中心,推動城市更新。
通過改善交通條件,建設人才安置房、人才公寓、制定優惠政策,對企業進行補貼,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等形式優化營商環境。
成功經驗:
立足小鎮產業、自然生態、區位、交通基礎,由政府統一謀劃小鎮總體開發建設,成立小鎮建設領導小組統一引導、協調小鎮開發建設。
發動小鎮企業,以小鎮企業作為特色小鎮建設主體,通過自主創新、功能系統化集成等手段提升小鎮產業競爭力,強化產業規模效應。
根據規劃,促進小鎮功能區劃更加清晰合理,發揮小鎮空間優勢。
以市場化方式,促進小鎮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通過文化挖掘與運用促進小鎮古街區與工業區改造升級,優化小鎮產業與生活空間環境。
通過改善交通、提高居住條件、制定優惠扶植政策、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等形式優化營商環境,從而構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宜居宜業宜游的特色小鎮。
案例三:吉林長春紅旗智能小鎮
簡介:
吉林省長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紅旗綠色智能小鎮是先進制造類小鎮。以發展汽車產業為核心,入駐企業80家左右,吸納就業3萬人,完成特色產業投資70億元,年繳納稅收10億元,發明專利擁有量120項。
規模:
規劃用地面積6000畝,其中建設用地面積4400畝;已建成區域用地面積近3800畝。
開發模式借鑒:
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由一汽集團、汽開區、長發控股集團3方聯合組建長春市長盛開發運營服務有限公司,作為小鎮投資建設運營主體,以業主身份籌集資金、規劃建設、運營管理。
運作模式借鑒:
建設全方位展示紅旗汽車制造工藝的智能化工廠、紅旗民用車、紅旗特種車定制中心等。依托紅旗民族汽車工業第一品牌,以汽車制造業為核心,拓展研發設計、個性化定制等高端服務,為紅旗品牌注入新動力。
聚焦汽車核心配套產業鏈,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新材料應用、節能環保等相關產業,拉長汽車產業鏈。
引入教育培訓、移動出行和智能網聯等內容。在小鎮中規劃建設創新引領區,匯集新能源、智能網絡、無人駕駛、研發設計等功能。建立紅旗研發總院、紅旗造型設計院、紅旗新能源開發院等研發機構,形成研發集群,打造獨立自主的研發生產轉換平臺。
在紅旗生產制造基地中,以紅旗LOGO為設計元素,為來訪者和參觀游客提供停車、餐飲、觀光等高端服務。規劃建設紅旗博物館、汽車展覽館、紅旗穿梭體驗中心、汽車博覽館等主題館,建設各類玩具車、卡丁車、汽車歷史文化街區等文旅項目。圍繞汽車文化主題公園建設成熟的商業服務配套設施、五星級酒店及高檔居住小區,創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硬件環境。
建設紅旗歷史博物館、解放博物館、汽車文化博物館、歷史廠門、1958大道、十里汽車文化長街、紅旗觀光工廠、汽車文化主題公園等汽車文化旅游景觀,弘揚和傳承特色歷史文化。
省、市政府通過專項政策在產業規劃、土地預留、人才吸引、要素保障等方面支持小鎮項目建設。吉林省政府與一汽集團共同建立政企聯席會議制度,解決小鎮建設的困難,加快推進小鎮建設。
成功經驗:
政府引導,企業作為開發運營主體,市場化運作,政企共建。
以本地優勢產業為依托,通過延伸產業鏈條,產業集聚等方式壯大特色產業,與此同時引入教育培訓、研發設計、智能化技術、新材料應用、節能環保等內容,提高產業附加值,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
通過挖掘當地特色文化,創新應用,建設博物館、文化街區等設施,突出彰顯特色文化。
通過建設主題公園、餐飲、觀光、酒店、高檔居住區等配套設施,提升硬件環境。
通過建立政府+企業聯系會議制度,協調解決小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制定專項扶植政策,在產業規劃、土地預留、人才吸引、要素保障等方面支持小鎮項目建設。
最終形成產城共融,協調發展,建成具有項目特色的宜居宜業宜游的特色小鎮。
案例四:廣東佛山禪城陶谷小鎮
簡介:
廣東省佛山市禪城陶谷小鎮是特色產業類小鎮。以發展陶瓷產業為核心,入駐企業2200家左右,吸納就業11萬人,完成特色產業投資額24億元,年繳納稅收29億元,發明專利擁有量550項。
規模:
規劃用地面積9500畝,其中建設用地面積5700畝;已建成區域用地面積8000畝,其中建設用地面積4800畝。
開發模式借鑒:
區政府指導,市場化運作,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小鎮建設。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協同善治的框架。政府以雙創資金引導與企業聯盟合作,采用PPP等模式為主,充分發揮市場力量,推動小鎮建設。
運作模式借鑒:
區政府引導,以市場自身的力量進行產業提升,優化整合產業資源,形成各類企業聯盟,打造集采購、運輸、分裝、貿易、服務于一體的綜合產業平臺。立足當地陶瓷產業基礎,依托小鎮幾千年的制陶歷史和陶瓷產業在全國的產業影響力,打造以陶瓷產業為核心,陶瓷工藝與文化創意、互聯網產業相融合,由設計、互聯網、科技為驅動,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產業發展模式。
創建陶谷小鎮陶美創意區,吸引1800多家企業入駐,主導產業占比達65%。建成超過30萬平方米的孵化平臺,集聚創新創業企業1000多家,吸納市級以上陶藝大師84位,擁有高新技術企業72家、市級以上工程研究中心15個,年均發明專利申請量1500件、授權量185件、軟件著作權252件。通過引進上市公司、加盟供應商、服務商等,構建中國最大的陶瓷產業鏈服務平臺,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構成了強大的產業實體支撐。
小鎮運用園區工業技術改造和完善配套免收土地出讓金、園區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免收土地出讓金、園區土地及建筑物使用享受功能臨時變更免手續等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參與城鎮更新改造,注入新產業、新業態,煥發小鎮活力。
小鎮制定陶谷公約,形成全社區共建共識,并建立區域黨建和片區聯席會議兩個日常管理機制,為陶谷公約實施提供有力保障。利用政府扶持,撬動社會資本,成立佛山市禪城區誼華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佛山南莊建陶小鎮發展公司等兩家小鎮運營公司,調動鎮、村、企參與共建。
成功經驗:
精準定位。因地制宜,抓住當地具有悠久歷史及強大影響力的陶瓷特色產業以此為基礎,打造陶瓷產業特色小鎮。
模式創新。由政府制定各項優惠政策,創造性地提出陶谷公約,利用政府扶持,撬動社會資本,調動鎮、村、企參與共建。引導企業參與小鎮產業發展,城鎮、鄉村環境整治,社會配套服務完善等小鎮創建工作。
產業升級。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引導資源合理分配,通過陶瓷產業與創意設計和互聯網產業相融合,以設計、高科技技術為驅動,推動傳統產業升級。通過創建陶美創意區、電商創意園等促進產業與人才集聚。通過產業協會促進產業鏈系統服務平臺形成。
硬件升級。通過政策與管理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村、城、產業園區的環境整治,設施配套完善與產業技術升級,打造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生態與生活環境。
最終形成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生態環境優美、產業集聚轉型升級、設施配套完善宜居宜業宜游的特色小鎮。
小結:
綜上,通過以上4個精品特色小鎮成功經驗的總結與分享,我們發展其成功各有特色,但也有一些規律可循。
首先,一定要有準確的定位。
其次,一定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與扶持作用。
再次,一定要充分發揮企業的資本、產業、人才優勢與運營經驗。以市場化運作,促進資源分配與產業集聚。
最后,在因地制宜地采取相應的產業發展模式促進發展的同時,注重城、村、產業園區生態、生活環境的整治和更新,注重設施配套的補充完善,注重文化的挖掘與傳承,彰顯小鎮文化與產業特色,從而達到宜居宜業宜游和具有一定文化特色的總體目標。
慶祝我司簽約貴州黔東南鎮遠古城【美食文化商業街升級改造】專項設計
2025-06-20
慶祝我司簽約徐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總體創意與規劃設計】咨詢服務
2025-05-09
慶祝我司簽約昆明市高品質都市莊園【創意設計與場景營造】全案服務
2025-03-25
2024-12-23
2024-12-23
202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