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體 / VIDEO
專家智囊 / EXPERT
鄉村旅游發展分析
發布時間:
2024-12-20
來源:
作者:
鄉村旅游特指在鄉村開展的,以特有的鄉村人居環境、鄉村民俗(民族)文化、鄉村田園風光、農業生產及其自然環境為基礎的旅游活動,即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動。盡管鄉村旅游在我國起步較晚,但由于迎合了城市居民對回歸自然和田園生活的體驗需求,迅速的發展起來,并成為目前很受歡迎的一種旅游方式。
山區鄉村旅游指開展于山區的鄉村旅游。我國山區面積大,人口多,在全國2 300多個縣級行政單位,有1 500多個是山區縣(市、區);在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50個主要繁衍生息在山區,因此,目前我國很多地區的鄉村旅游和民族鄉村旅游都是在山區開展的。我國的山區有其獨特的特征,表現為地形上的隆起和經濟上的低谷,全國絕大多數的貧困人口也分布于山區,在山區發展鄉村旅游對振興山區經濟、解決山區貧困問題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山區鄉村旅游地數量越來越多,分布區域越來越廣泛,模式越來越多樣化,然而,越來越多的問題也開始出現,如鄉土氣息日漸缺失,旅游產品特色趨同等,導致部分山區鄉村景點逐漸喪失了吸引力,山區鄉村旅游的發展也因此面臨一些困境。筆者試圖通過分析山區鄉村旅游出現的問題,尋找山區鄉村旅游開發的優化策略,為山區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參考。
1 山區鄉村旅游開發的優勢。
1.1 山區旅游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質優。
我國山區面積廣大,且高級別的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以山地面積為主的中西部地區。山區山巒重迭、密水相間、植被茂密、物種繁多,旅游資源豐富多樣,再加上地形復雜,氣候類型多樣,生態環境條件優越,自然條件差異顯著,并且旅游資源在空間分布上特色各異,可選擇的旅游項目很多,如觀光、探險、考察等,能分別滿足不同群體游客的需求。另外,山區的村莊綠蔭環抱,溪水清澈,空氣清新,民風淳樸,自然生態條件十分優越,更符合游客休閑的需要及對鄉村的真實感受。
1.2 受城市化影響較少,后發優勢明顯。
山區由于交通不便,歷來受外界的影響較小。由于現代文明對鄉村的介入較少,不少山區還保留著大量原始、獨特的奇風異俗,也尚有許多頗具特色的鄉村旅游地尚未開發,特別是在交通不發達的偏遠山區,更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鄉村景觀和風情,這些尚未開發的鄉村旅游地大多數都位于偏僻的地方,地方經濟不發達、工業落后、交通不便,因而不為外界所知。但是,當地的風景卻十分優美,并且保存了眾多原始奇特的自然景觀和古樸濃郁的民族文化,成為發展鄉村旅游的后發優勢。
1.3 山區鄉村旅游符合游客新的心理需求。
從游人需求來看,鄉村旅游的發展越來越成熟,他們對鄉村旅游產品和體驗的需求逐漸由單一性向多樣性擴展。以往城市居民到郊區出游受條件限制,大都出游單一,早出晚歸,過夜者甚少,現在則呈現多樣化、差異化。過去游客只關注休閑,現在更多的走向了體驗、娛樂、教育等全方位的層次。山區特有的資源,讓游客觀有風景,食有美味,住有條件,購有特產,玩有體驗,給了游客自由體驗的基石,無論是哪一種群體的游客,均能在山區找到多樣化的旅游項目及產品。
1.4 地理位置由劣勢轉為優勢。
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游客的出行線路在空間上延展開來,由近郊逐漸向遠郊延伸。根據對四川省城市居民的調查發現,目前游客對鄉村旅游的空間距離選擇比以往增大,居民對鄉村旅游出游半徑逐步擴大,約有59%的游客選擇的出游半徑為1~3 h車程的范圍;32.1%的自駕車旅游者選擇1~2日游,38.5%的自駕車受訪者認為周末理想的出游距離為100~200 km,超過了以往只屬于城市周邊的近郊型鄉村旅游,地處遠郊的山區進入了這個圈層。隨著各地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近郊工業氣息大增,遠郊因發展滯后,環境純自然,食品純天然,成了吸引游客的亮點,離市區較遠的山區成為鄉村旅游的新客源地。
盡管山區鄉村旅游有很多開發的優勢,但從最初對近郊型鄉村旅游的模仿發展到現在,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許多問題,導致山區鄉村旅游地沒有突出地域的優勢,發展遲緩。
2 山區鄉村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2.1 模式單一,功能單調。
最初的山區鄉村是從對近郊型鄉村旅游的模仿和學習開始的,旅游地具有簡單的觀光和休閑功能,其主要特點是“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此時的山區鄉村旅游和近郊型的鄉村旅游沒有本質的差別,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的要求不高,只要能感受鄉村寧靜悠然的生活氣息就可以了,于是,以“農家樂”為代表的鄉村旅游大行其道??梢哉f,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種結構單一、功能單調的的山區鄉村旅游形式還是滿足了很多游客的需求。
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對于鄉村旅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希望能夠觀光和休閑,還希望鄉村旅游地能夠提供更豐富的體驗、教育、娛樂、度假等方面的功能。但直至現在,山區仍然有許多鄉村旅游地沿用初時的經驗與模式,城市周邊的鄉村旅游內容千篇一律,無法滿足游客的要求,更沒有突出山區的優勢,功能單調。
而近郊型鄉村旅游由于交通方便,距離客源地較近,更能吸引游客,導致山區鄉村旅游發展進入瓶頸階段,走入困境。
2.2 旅游產品趨同化嚴重,缺乏地方特色。
山區鄉村旅游的發展從最初的農家樂,到現在的民俗村寨到度假休閑村,似乎類型多樣,但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山區鄉村旅游項目和產品很少。首先,山區鄉村旅游資源性質類同,均以山區、鄉村、生態做為主打品牌;其次,同一區域的山區在地貌、人文環境、歷史傳承方面類似,加上面向同類同區域的客源市場,經營模式單一,近距離范圍內山區鄉村旅游產品趨同化和重復建設的現象嚴重;另外,從空間分布上來看,地域之間趨同、區縣之間趨同、村域之間趨同,比如,從青海到西藏到甘肅到四川,都有藏族風情的山區鄉村旅游點,但各地的開發模式甚至待客模式均相同,沒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缺乏特色的旅游地是沒有生命力的,會導致游客的重游率越來越低,山區鄉村旅游也就因此失去了生存和發展的支撐。
2.3 景觀城市化和人工化嚴重。
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指出:“鄉村性是鄉村旅游的中心和獨特賣點”。山區鄉村旅游的核心在于“鄉村”和其特有的山區氣息,然而,在很多山區鄉村旅游地,旅游開發者和經營者并沒有了解游客的真正需求,誤以為將鄉村的景觀建設的漂亮就是吸引游客的殺手锏,于是將原有的純樸自然鄉村景觀改造成城市的翻版,統一化的墻面,標準化的建筑,規范的市場,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將山區鄉村旅游地變成了“山區鄉村土地上的城鎮”,不僅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也使其失去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同時也使游客失去了選擇和興趣。
2.4 旅游要素結構不合理,形象不突出。
旅游者對客源地的選擇因時因地而變化,但受市場歡迎的旅游目的地必須高度關注要素結構的合理性。山區鄉村旅游地特色的缺乏是因為不了解游客的真實需求,其旅游要素結構的不合理性降低了消費者對山區鄉村旅游目的地的興趣和選擇意向。游客選擇山區鄉村旅游,是希望能夠真正看到山景,體會到山情,品嘗到山味,感受到山風,然而目前一大批山區鄉村旅游地提供了和近郊鄉村旅游一模一樣的產品,沒有注重游客選擇的吃、住、行、游、娛、購各要素的合理搭配與環境的協調,沒有打造出真正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形象。
3 山區鄉村旅游開發優化策略。
3.1 去城市化,還原鄉村印象。
山區鄉村旅游與近郊型鄉村旅游相比,“鄉村”
的優勢更明顯,在開發中,應盡可能的還原質樸天然的鄉村面貌。鄉土情結是引發鄉村旅游的根本動力,其發生地是“鄉村”,必然有區別于城市或城鎮的本質屬性。城市化的喧囂和忙碌是游客特意逃避的,因此,區別于城市性的鄉村印象是山區鄉村旅游的基本動力,也是山區鄉村旅游的中心和獨特的賣點和可持續發展的依托。近郊型的鄉村旅游地出現的首要問題是城市化的傾向,而這點恰好是山區鄉村可以彌補的。山區鄉村清晨安詳,夜晚寧靜,這種傳統的鄉村印象最符合游客對于“鄉村”的心理感受,故在山區鄉村旅游開發中,盡可能的遠離城市化的影響,還原農村本色,展現農家風情。讓游客的腳步在山區鄉村空間里旅行,精神在山區鄉村概念中旅行,將山區鄉村的本土面貌完整地展現于游客面前。
3.2 延長旅游時間,打造“短期休閑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間。
隨著我國對節假日的進一步調整,短時間的假期越來越多,再加上平日的雙休日,城市居民的休閑習慣也隨之改變,越來越多的游客傾向于“短距離、長時間”的休閑方式。國家旅游局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成都市民外出旅游住宿為0夜的人數比例為59.3%,但在關于希望的逗留時間調查時,有高達40.6%的被調查者愿意在鄉村旅游住宿,這說明鄉村旅游的度假市場很大,但近郊型的旅游地沒有將其轉化為現實的客源市場。城郊型的鄉村旅游地距城市中心區近,交通發達,大部分游客的逗留時間為半天到一天,但山區一般距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距離,一天或半天之內的旅途會讓游客疲憊,因此在發展鄉村旅游時,可將其距離上的劣勢變為開發的優勢,通過開展生態觀光游、青山綠水休閑游、綠色生態考察游、原始森林探險游等多主題的旅游活動,有效延長旅游時間,打造旅游度假花費不高,適合2~3 d天的短期度假,與周末雙休日和新的假日制度的閑暇時間相符合的“短期休閑度假地”,讓游客在悠閑的鄉村環境中度過長短適中的假期,帶動鄉村旅游,實現從觀光到度假旅游方式的升級。
3.3 開發鄉村性強的原生態旅游商品。
與近郊型鄉村旅游地相比,山區鄉村具有的最大優勢是尚未受到太多外界的影響而保留了相對傳統的鄉村生活方式,以及與此相關的鄉土氣息濃厚的鄉村旅游商品。鄉村旅游的產生與鄉村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關系十分密切,在不同的環境中形成了不同的鄉村旅游商品,即使同一種人文環境,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又有不同的特征,如當地土特產、手工技藝、民族服飾等,都是游客感興趣的內容。從工業文明中逃離出來的人們要體驗的是地道的農業文明,而不是工業文明的復制品,真正富有鄉土特色的產品才是有生命力的鄉村旅游產品。山區鄉村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東西,如田間地頭的水果,現摘的毛豆等帶著露水和泥土氣息的農作物對看慣了超市里商品的游客來說,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還有城里不易買到的商品,如農民自家生產的最接近生活的最綠色的最生態的,也是受游客歡迎的;還有些是具有地域、民俗特色的商品,特別是地域文化明顯或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俗原生態產品,均是近郊型鄉村旅游地所缺乏的。鄉村旅游本身是一種大規模的城鄉交流活動,鄉村旅游的內在價值及附加值都經由交流的過程表現出來。因此,將原生態的文化和產物在交流展現給游客,是山區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石。
3.4 與生態旅游相結合,營造“四園”氛圍。
從鄉村旅游產生的哲學淵源來看,進入后工業文明以來,都市的喧囂,環境的惡化,工作節奏的加快,時刻激發著人類思想最深處貼近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天人合一”思想,推動著旅游者遠離城市,走進田園,“回歸鄉村”正是“回歸自然”的一個部分。山區擁有山體的天然,具有生態的優勢,能夠較好地滿足旅游者對回歸自然的強烈向往,因此,從本質上說,山區鄉村旅游是發生在山區這個特定區域的一種旅游形式,而這種旅游形式必須與生態旅游相結合才能突出其魅力。
游客對山區鄉村旅游地的期望是要有優美的風景、保持完好的山體自然生態、村莊與自然構成一種和諧關系和有機的整體,從而能夠達到休閑、身心放松、娛樂、健身等目的,這種期望體現出游客對于山區鄉村旅游的需求。首先,它必須是鄉村的環境,是具有鄉土特點的“田園”;其次,它應該是能夠讓游客感到賞心悅目和快樂的“樂園”;它還應該是生態環境良好、鳥語花香的“花園”;最后,它應該是可以讓游客放下一切煩惱,放松心情的“家園”。這“四園”的氛圍是山區鄉村提供給游客的精神產品,也是目前追求自然和生態旅游的旅游者希望在鄉村旅游中達到的高質量體驗。因此,山區鄉村旅游應圍繞“四園”環境,營造“家”的氛圍,為城市居民打造第二個“家”。
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
網址:http://www.krbtlfn.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花園路2號 -1號樓(中關村數字電視產業園區內)
電話:400-650-6990 010-84098642
傳真:010-64152865 郵箱:info@shsee.com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慶祝我司簽約貴州黔東南鎮遠古城【美食文化商業街升級改造】專項設計
2025-06-20
慶祝我司簽約徐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總體創意與規劃設計】咨詢服務
2025-05-09
慶祝我司簽約昆明市高品質都市莊園【創意設計與場景營造】全案服務
2025-03-25
2024-12-23
2024-12-23
202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