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體 / VIDEO
專家智囊 / EXPERT
武漢如何發展現代都市農業
發布時間:
2024-12-23
來源:
作者:
一、武漢市現代都市農業中農機化簡況
近年來,武漢市農業裝備正在積極進行調整。隨著農業結構調整推進,農產品作物種植面積減少,傳統使用人力畜力進行耕種的農業生產模式已逐漸消失,新型農機裝備的引進、開發力度明顯增大,有先進技術裝備支持的都市農業機械化水平也明顯提高和延伸。2011年全市圍繞"菜籃子"工程建設,引進推廣節水灌溉、馬鈴薯自動播種機、毛豆脫莢機、蔬菜移栽機、蘆筍扦插機、油菜直播機等新機具3200多臺(套),直接受益農戶過萬戶,推廣農機實用新技術20余種。全市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2%。在設施農業方面,我市溫室栽培技術始于1957年,塑料大棚栽培技術始于1973年,到目前為止蔬菜設施栽培面積已發展到2×104Km2,全市已建各類設施農業示范園60個,花卉園45個。從設施上來看既有從荷蘭、法國等國引進的全自控玻璃溫室和雙層充氣式溫室,又有國內知名企業生產的連棟溫室,還有本市企業自行設計生產的溫室大棚。此外滴灌、噴灌、多功能田園管理機、濕簾風機降溫系統、溫室供暖熱風爐等設施農業機械裝備也逐步得到應用。隨著我市"農機十二五"規劃的出臺,也明確提出了武漢市今后農機裝備(設施)發展的總體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堅持農機與農藝相結合,政府引導與市場拉動相結合,突出重點和全面推動相結合,技術創新與示范推廣相結合,強化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機械化發展建設,完善示范推廣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和技術支撐體系,全面提升機械化作業服務水平,促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現代都市農業發展過程中的機械化發展主要矛盾
按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要求,目前制約武漢市現代都市農業機械化裝備發展的主要矛盾是:對農業機械裝備的旺盛需求與適合當地種(養)植結構與農藝要求的產品供給不足的矛盾。這不是數量型矛盾,而是結構性矛盾。在需求關系上是無效供給過剩,而有效供給不足并存的問題,既浪費資源,又阻礙發展。而在設施農業規模的發展上,武漢市的設施農業的科技含量、管理水平和社會經濟效益與京、津、滬等大城市和沿海地區相比,都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一是管理體制不合理。沒有建立起對設施農業的發展規模、結構布局、設施能力、技術水平和配套措施等諸方面的宏觀調控管理機制,造成設施農業的整體協調和行業管理滯后,缺乏充分論證,投資盲目,重復引進,管理缺位,競爭無序,效益不高,市場競爭能力不強;
二是生產體系不健全。沒有建立設施農業的質量監督體系。在設施工程上表現為:設施類型繁雜,檔次較低。主要有地膜覆蓋保護層、塑料暖棚(大中小棚)、玻璃溫室、雙層活動層面溫室等,其中后兩種在整個設施農業中不足5%。從設施用材來看:有鋼管、鋼筋、玻璃、有機復合材料、水泥骨架以及竹木混用等,用材五花八門,除政府投資興建的部分鋼架大棚比較規范外,其他簡易設施農業建筑普遍跨度不一,長度不齊,棚高不合標準,既影響作物的種植,又不利于機械作業,從而導致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不高;
三是配套機具不到位。設施農業中機械化程度極低,大部分生產環節的機械應用程度處于空白,很多生產環節仍為原始的手工勞動:強度大、環境差、效率低、作業質量差,產出不盡人意;機械化水平低,現有的機械配套不全,或是少數生產環節使用機械;設施農業的機械裝備水平落后,已與先進的高新生物技術形成鮮明的反差,從而制約了設施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沒有充分發揮已投資硬件設施的作用;
四是智能化程度不高。全市普通蔬菜大棚內設備簡陋,機械或設備配套不夠全,生產控制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不高,人為環境控制能力較差。分析以上問題后可發現,問題出在農機裝備(設施)供給上。解決的辦法就應當是從生產和流通兩方面來保障供給。所以農機化發展的創新思路是,農機化投入要從低水平、重復性的增長,轉變為高水平、高效率的增長。農業機械化對都市農業發展的機械裝備支撐能力、科技創新支撐能力、產業體系支撐能力也要進一步提高。根據新時期都市農業發展的特點、功能及任務,以及對機械化的需要,確定現代都市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方向。抓住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時機,通過運用適合的農業機械與設施裝備,發展農業生產設施化、工廠化、智能化、標準化生產的技術,提高主導農產品的產業化經營能力,提升都市農業核心競爭水平。
三、武漢市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對策
一是要落實政策、統一思想、依法依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武漢市農業機械化促進辦法》等法律法規,政府要把農機化發展納入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并列入政府議事日程。農機管理部門要切實加強自身建設,以創新的工作理念迎接建設現代都市農業所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努力推進我市農機化轉型跨越式發展。同時還應充分發揮市農科院搬遷武湖的地源優勢,根據各遠城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支持高科技含量、現代化農機的引進、研發與推廣工作,為建設現代都市農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二是要產學研推相結合。一方面要引進、吸收、消化國外先進農業裝備和管理經驗,加強武漢地區高等院校與科研所之間的交流合作。比如,組建由市農機化所、省農業機械設計院、華中農業大學等單位組成的農機產業創新聯盟,開發適用、低成本、高效率、多功能、節能環保的特色裝備;另一方面還要結合武漢實際,圍繞全市種植業"九大板塊"基地,加快蔬菜、食用菌、特色瓜菜等生產設施及相關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應用。配合全市規模化畜禽養殖小區提檔升級,努力提高牲豬、奶牛、禽蛋和肉禽等畜產品的機械化養殖水平。以全市集中連片或相對集中連片的精養魚池為機械化發展重點區域,重點發展標準漁塘建設改造、池塘環境友好養殖配套設施,工廠化養殖水凈化處理系統、自動化測控體系和配套養殖技術。推廣運用高效節能增氧、自動投料以及水產品初級加工等機械裝備與技術。
三是發揮項目引導優勢,提高特色產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水平。按照武漢市"十二五"農業經濟發展規劃中"旅游、文化、農業相結合"的現代化都市休閑觀光生態農業定位,針對都市休閑農業所具有的生產功能、生活功能、生態功能以及示范功能,在農業種植、畜牧水產養殖、農產品采后處理、貯藏保鮮、精深加工等方面,選擇工作重點,開展現代農業機械裝備的研究與示范,拓展現代農業機械的研發與應用范圍。
四是根據武漢市地區農業科研院所的基礎條件優勢、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發展機遇優勢,將武漢市農科院農機化所定位為現代農業機械和裝備等農機社會化服務項目的區域性中心,并組建大城市農機創新聯盟,使其成為郊區發展農業機械化思路創新、組織形態創新、投資體制創新、指導方式創新的"實驗室"。
五是大力發展以物聯網應用為基礎的武漢市現代農機裝備設施農業,實現物聯網技術在裝備設施農業領域中的應用是改善我市現代農業生產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生產水平的有益嘗試。在現代化農機具和溫室栽培領域,各種傳感器檢測室外及溫室環境參數,通過各種儀器儀表實時顯示或作為自動控制的參變量參與到自動控制中,保證作物有一個良好的、適宜的生長環境。物聯網在裝備設施農業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借助物聯網技術可把室外大環境和溫室小環境的溫濕度、光照、降雨量等,土壤有機質含量、溫濕度、重金屬含量、ph值等,以及植物生長特征等信息進行實時獲取傳輸并利用,為精確調控提供了可靠依據,這對于溫室作物的科學種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山合水易機構
網址:http://www.krbtlfn.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花園路2號 -1號樓(中關村數字電視產業園區內)
電話:400-650-6990 010-84098642
傳真:010-64152865 郵箱:info@shsee.org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慶祝我司簽約貴州黔東南鎮遠古城【美食文化商業街升級改造】專項設計
2025-06-20
慶祝我司簽約徐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總體創意與規劃設計】咨詢服務
2025-05-09
慶祝我司簽約昆明市高品質都市莊園【創意設計與場景營造】全案服務
2025-03-25
2024-12-23
2024-12-23
2024-12-23